中新網發 韋亮 攝
中新網太原8月2日電 題:山西80后“奶爸”:整月工資給孩子買奶粉
作者 呂瑋 梁波
這一年,許多“80后”進入而立之年。他們結婚生子,從前被一以貫之的“孩子”變成了當仁不讓的“父親”、“母親”。“80后”小父親還有一個稱謂——“超級奶爸”。
男人也要養孩子
“沒有孩子的時候,朋友和業余愛好是生活的全部。現在,孩子是生活的所有,一下班就得回來陪孩子,時間都是圍著孩子轉。”29歲的王宇說。
王宇是太原某中學一名體育教師,妻子劉濤是一名醫生,兩歲的女兒活潑可人。醫院本就是一個忙碌的地方,產假過后,劉濤便恢復正常的工作。王宇無奈道,妻子工作比自己都忙,孩子上班時間歸父母帶,下班時間歸自己帶。
下班回家,箭步走向孩子,從自己母親手中抱過孩子,“奶奶時段”便調成了“爸爸時間”。
笨拙的拿著奶瓶,小心翼翼的塞到女兒嘴里,不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溫度,女兒被燙了,第一次帶孩子以失敗告終。
但是這也只是個開始,下班后和周末美好時光,抱孩子成了工作外的必備功課。
王宇說,身邊的年齡相仿的朋友,都和自己有類似的生活經歷,現在,男人帶孩子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了,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慢慢地,女兒仿佛對自己產生了勝過媽媽的依戀。只要一看到爸爸,琳瑯的玩具仿佛失去顏色。
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,王宇對女兒也有了“如膠似漆”的感覺,出差超過兩天,便覺得不習慣,擔心女兒回去不認識爸爸。
王宇坦言,照顧孩子雖然很累,很耗時間。但是自己的雙手仿佛能觸摸到女兒一天天長大的速度,這種滿足感是難以名狀的。
“我為女兒改變了很多九游娛樂平臺官方。”王宇說,女兒出生之后,自己晚上很少再出去了,即使有應酬,也會爭取早回來,最大的改變是竟然戒煙了。
“整月的工資用來買奶粉”
對于這些“超級奶爸”來說,消耗掉的又何止是時間,還有大把“不心疼”的金錢。

“總想給孩子最好的,但是收入總是跟不上消費的速度。不過,為了孩子,花多少錢也舍得。”王宇說。
愛女心切的王宇雖一月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,總覺得孩子年齡小就是應該享福的。所以孩子吃、穿、用方面都是最好的。
“都說養活孩子費錢,現在看來一點不假。”王宇說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孩子出生后,母乳不足,全靠奶粉來維持正常供給。給孩子買進口的罐裝奶粉,一罐要300多元,一個月要將近5罐,孩子快10個月的時候,光奶粉錢就花了1萬多元。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都給孩子買了奶粉了。
29歲的趙亮是太原理工大學的老師,注重教育的他在兒子的早教上也加大了力度,不到1歲的兒子早已加入到了各式各樣早教班的行列里,兒子六個月的時候,趙亮給兒子辦了一個早教的年卡,一下子花掉12000元。
“雖然貴點,但是為了孩子,一點也不心疼。”趙亮笑笑說。
記者在體育路一家孕嬰店看到,所有關于孩子的東西價格都很昂貴,某品牌奶粉900克574元,某品牌小外套299元,某品牌紙尿褲79元/包,某品牌外貿服裝330元/套,某品牌奶瓶260元/個,某品牌奶瓶刷35.8元/個。隔尿墊70元/個,令人咂舌的是,買一塊韓國香皂就要50元。
該商店的工作人員介紹說:“孩子的東西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,沒有任何污染和危害九游娛樂平臺。現在的爸爸媽媽,對嬰兒產品要求很高,價格高的賣的反而好。”
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周萍表示,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養孩子中,這是現實所需。但國內的許多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所以在孩子還沒有懂事時,就不惜重金在孩子身上強加各種特長班,這樣不但不符合孩子的生長規律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所以,應理性消費,盡量別讓自己當“孩奴”。
周萍認為,從經濟學角度來講,一個家庭孩子的養育費用占到收入一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,這樣的支出會讓家庭陷入“孩奴”的行列。養孩子負擔不能人為加重。(完)
微博推薦 | 今日微博熱點